13131159009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成长问题
启航照片
教育方法
家长课堂
收费标准
咨询知识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教育方法

父亲角色在亲子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发布时间:2015/12/18
父亲角色在亲子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亲子教育是20世纪末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要了解什么是亲子教育,首先应明确什么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主要是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于什么是亲子教育,现在还没有一个很规范、统一的定义,我们可以通过它与家庭教育的比较,理解其含义。
提到家庭教育,我们就知道是家庭中的长者对孩子的单向教育,父母是家长,具有威严的、不可侵犯的地位。而亲子教育给人的感觉则亲切、温和得多,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而且亲子教育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当代年轻的父母们,在成为父母之前并没有接受过如何教养子女的专业训练。现阶段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婴幼儿智力开发,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主性差;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导致婴幼儿缺乏一起交流玩耍的伙伴;有些家庭隔代抚养或请保姆照管孩子,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生疏……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父母的教养素质有关系,所以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提出,儿童教育的重心应由儿童本身移向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关键人身上。因此,要培养健全的儿童,首先父母就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并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
亲子教育以亲子关系为纽带,让父母与子女一起参与、共同提高,具有双向互动和情感交融的特点。亲子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和孩子的潜能,让家长学会将日常天天进行的生活变成有意识的良好教育,促使孩子自诞生那一刻起就步入健康成长的轨道。接受过亲子教育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认识,那就是:亲子教育是家长教育的创新和进步,它"教"的是家长,"亲"的是孩子。
据美国权威机构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到3岁阶段是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教育专家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3岁之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80%。幼儿早期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就中国目前的亲子教育市场状况分析,我国当前实施的亲子教育,大多是针对3-14岁的儿童设置,共同拥挤在同一根独木桥赛跑、竞争,而0-3岁市场却呈现竞争相对较弱的空白。据权威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有0-3岁幼儿8000万人,两年后将增至1.3亿人。因此,亲子教育在当今社会中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它是培育高智商婴儿的土壤,也是孩子前途的奠基。
虽然亲子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但有关亲子教育的书刊、音像资料很多,还有各种亲子教育讲座、亲子教育咨询热线和网站,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一些社区还有专门的亲子教育辅导员深入千家万户作指导。近几年,各种各样的亲子教育机构如亲子教育研究所、亲子俱乐部、早教中心、亲子园等等也在各大中城市建立起来,所有这些都可以促使父母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并帮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以更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和孩子沟通、互动,既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增进亲情,更有助于婴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
而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父亲的魅力是不可缺少的,仅让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是有失偏颇的。
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已经逐步认识到"妈妈好,爸爸也好"的真正内涵。父亲做儿女们的"最高统帅"时,他所倡导的游戏方式亦明显有别于母亲。一位6岁的女孩在生日那天,父亲赠予的礼物是一柄放大镜。父亲教她用这柄放大镜认真观察花园里一些幼虫的活动,还教她用这柄放大镜去观察蕨类植物的"孢子"。父亲用十分生动的"儿童语言"告诉女儿,"这种植物正在生娃娃呢,她们的娃娃被风带到阴湿的地方,就会长得绿茸茸的。"父亲一般不喜欢讲童话,与他接近的孩子将来很可能不会幻想自己当明星当演员,但他会成为卓有见地科学工作者。通过父母的指点,儿童在他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可能发现新天地。
父亲的教育方式与母亲全然两样。一些刚入学的学童普遍反映,每次考试结束后,母亲关心的往往是分数,是孩子在班里的名次,父母关心的则是孩子的考试水平,有没有受到紧张心理的影响。孩子考得不理想时,母亲的常见反应是要孩子缩减游戏活动时间,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功课上,父亲则建议孩子暂时通过游戏和远足来释放自己的沮丧心理。后一种建议往往摸准了孩子在功课高压下孤独的心理,从而使孩子第一次萌生了与父亲接近的自觉。
此外,跟父母亲近的孩子一般懂得适度的沉默的好处,懂得别人的隐私值得敬而远之,好孩子从小不该"软耳朵"和"长嘴巴"。这一点正是母亲教育的薄弱环节。一些在素质不高的姨妈堆里滚大的孩子,自小懂得享用别人在非议中忐忑不安的快意,从小成了"家长里短的传声筒"。这种坏毛病,绵延至孩子的未来,很可能对他的交友及信用产生影响。而跟父亲亲近的孩子,多少革除了传播熟人隐私的毛病,因为男人世界的原则是"不随便议人短长。"这一点保证了孩子们将来在不滥施同情、不轻信的同时,避免伤害他人以至自己也被流言击伤。与父亲相处的好处有些是非功利性的,当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在家庭教育中,怎样确立父亲形象,树立为父人格,表现父爱情境,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父亲的形象是儿童青少年认识世界的窗口,良好的父亲人格和深刻的父爱有助于子女性格的健康发展。
一、父亲的形象确立
父亲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形象、人格和父爱。首先是父亲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父亲通常以完全不同于母亲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例如,他们和自己的孩子像朋友般地一起嬉戏,一起尽情地玩耍,甚至翻滚钻爬,所以他们常常是孩子最为欢迎的游戏伙伴。孩子在与父亲玩游戏时,可学会险和解决体能问题,并能强化对外界的控制感觉,增强自信心。
社交能力和适应性。父亲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在人际关系中有安全感,有自尊心,容易和他人友好相处,能和人真诚相待。一般来说,这些孩子的社交能力较强,容易适应新环境。
心智发展和竞争性。孩子在家里与父亲相处的机会越多,时间越长,智力也就越发达。这是一种"仿效行为"。如果孩子希望像父亲,就会效仿父亲的行为、思考方式、使用的语汇和追求的目标。对孩子来说,如果父亲鼓励女儿参与体能及有竞争性的活动,女儿就可能取得较多的成就。
把握能力和预见性。"如果当时这样做就好了!""要是我想得更全面该多好呀!"我们或许都听到父母常发出这样的感叹。但遗憾是无济于事的。要的是采取正确的措施来教育和培养孩子,把握现在,预见未来。
性别角色和健康性。父亲参与对孩子的教养还为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男孩的典范。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缺少父亲,男孩就没有了模仿的榜样,往往会使男孩缺乏男子气慨,对同伴的依赖性强,处事的果断性差。对于女孩来说,父亲是可以教给她们逻辑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男性与女性有何不同的知识的人。
重视父亲在家庭中的位置,提倡在家庭中确立父亲的形象,是为了让孩子看到父亲是真正的男子汉,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在一个家庭中确立了父亲的良好形象,孩子才有榜样,才会在各方面健康发展。
二、父亲的人格影响
人格是父亲影响力的第二要素。《三字经》中五代的窦燕山5个儿子都成了当朝官员,在当时是个成功父亲典型。他在做父亲以前曾经是个奸滑的商人,后来改过做了一个受人尊重的好人,这才有了成功培养5个儿子的佳话。从他的故事就可看出父亲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父亲的人格表现与母亲不同。在父母与子女的对话中,父亲总是缺席的。教育学家认为,这是父亲和母亲性格构成不同造成的。母亲一般情感丰富,在与儿女沟通方面有优势,而父亲的性格一般比较理性,不卑不亢。
父亲的人格优点是心胸开阔,实践范围相对母亲要广泛一些,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比较理智,看得长远。而且成熟的父亲应变能力也较强。所以我认为父亲在家庭中的人格影响主要是两个。一是建立良好的家风,二是做好家庭关系的导演。父亲不必像母亲那样事事都关心到,但是关键时候必须能够缓解家庭矛盾,减少冲突。为父之道,我觉得也讲究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
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一种人际关系;父亲的人格行为对子女的人格和行为方式会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儿童教育专家刘建清在研究父亲对孩子违法行为的关系方面颇有成就。他撰文谈到:同母子关系与子女违法犯罪的关系一样,父子关系不良状态同样是子女产生越轨动机的重要根源。消极的父亲人格对子女违法犯罪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对于儿童青少年的人格成长,母亲的作用在婴幼儿期特别重要,而父亲的作用在儿童期以后特别重要。孩子幼小的时候,依赖于母亲生产,但是,以后必须有亲生父亲和强有力的人格导向的影响,否则,子女就易形成女性气质的、被动的人格特征,给以后的社会适应带来障碍,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在儿童的人格发展过程中,超我(道德化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儿童通过对父亲的自居作用(自居作用是弗洛伊德人格学说的经典术语)而实现的。自居作用是指儿童往往追随仿效父亲,以期将来也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而其中以父亲的作用为突出。男孩在自居作用过程中通过克服亲母反父(恋母情结),女孩通过克服亲父反母(恋父情结)而度过人格成长的危机。假使情结顽固保留下来,其危机将在日后的情境中,以曲折再现或补偿的形式表现出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便是其中典型的反抗意志的形式。这种情况在某些青少年罪犯身上常常表现为"罪恶感"、"赎罪受罚动机"、"性罪错"等。
简而言之,儿童是通过对父亲形象的认同和模仿而认识周围世界的,此时,父亲对子女的热爱、责任心和适度的严格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儿童的心理就可能开始偏离健康的方向,或怀疑或排斥抗拒周围世界。
三、父爱的情感效应
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世界中,父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母爱一样,父爱也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感情。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因此,人们认为没有父爱的家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
父爱的表现形式多比较抽象,而且在每一个家庭当中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反映,但是它还是有共性可寻,譬如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情感效应;如果父亲袒护、包庇,却被认为父亲好;而把正当的批评和教育当做仇视的理由。但是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在父亲严厉批评后,虽然孩子当时对其冷漠、威严的形象和强硬的态度很难一下子接受,但当孩子碰到同样的事却很少再犯错误时,才真正意识到父亲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其幼小心灵中父亲的形象会随时间的推移得到升华,在此升华过程中,孩子会逐步体会到父爱是一种深沉、严肃的爱,才会真正悟出父爱的深刻意义。父爱与孩子的情感效应证明,在孩子做了好事的时候,父亲的表扬和奖赏是一种极有力的肯定,它可以直接启迪孩子多做好事,培养孩子拥有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情操。
父亲寄托父爱的着眼点,一般认为应在于广、大、博、深,即激励孩子胸怀大志,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从孩子懂事起,父亲就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家庭教师,父亲以身作则地教孩子怎样做人,如何自尊、自爱,发奋有为,使孩子牢固地树立对社会、对人生及家庭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心理学的传感效应表明:父亲的所做所为往往是男孩子的活模特儿,有时候父亲身上的许多优良品质和特有精神气质以及一些不良习惯都会在儿子身上展现出来。所以,一个优秀的父亲所担负的责任,不单纯是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起到家中精神支柱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具有协调家庭、关心培养孩子、热情教育孩子,使孩子深深感应到父爱之神圣,父爱之伟大,父爱之温暖,认识到只有在有父爱的家庭中,才会真正感受到生活之完善,情感之平衡。
从人类心理发展来看,女孩子多渴求得到父亲的疼爱,从情感潜意识上更偏向父亲,对父亲的依赖性和爱戴心理更强。这是因为她能够从父爱当中得到异性的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所以,我们往往发现女孩子对父爱的情感效应突出表明她理能从心灵深处理解和宽慰父亲的感情和过失。而相应地,父爱更能使得到一种崇高的精神慰藉。在受到挫折或遇到困惑时,得到父亲的关心、爱护,将是其人生莫大的安慰。
一个确立了良好的形象、人格与父爱的好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他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熏陶着他的儿子展现雄伟的气魄和宏大的志向,具有善于拼搏和进取之心,具备刚毅、不畏艰难获取事业成功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的女儿具有女性之温柔、贤慧、聪颖的特质,而同时他又造就着一个秉性善良、温柔的贤妻良母。
可见,父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桥梁。
父亲这个角色在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多项研究证明:孩子得到充足的父爱会更聪明和更有人格魅力。以上列出的父亲这个角色对孩子性格的三大影响,再次证明:父爱,足以影响孩子这辈子的心理和性格健康。
亲子教育专家认为,在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父亲产生的作用其实要远远大于母亲。从他多年的咨询经验来看,那些出现任性、依赖、自卑、性别角色模糊等现象的孩子,大多与童年期没有获得足够的来自父亲的心理营养有关。
孩子受父亲的影响之一:性别认同  
一般说来,孩子4—5岁时,开始有性别意识,而给孩子取名、买衣服和玩具、与孩子游戏和谈话等,都传递着社会以及家长对不同儿童的潜在性别期望和标准。孩子到2岁时,能说出自己的性别,5岁左右,儿童能够把某些特定的人格特点与性别联系在一起,如男孩子应该勇敢,女孩子应该文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家庭会鼓励那些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制止那些不适当的行为。换言之,如果鼓励孩子不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甚至采用错误的不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教养方式,那么孩子很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性别角色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对孩子性别角色的认同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男孩生活中最重要的性别典范。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缺少父亲,男孩就没有了模仿的榜样,往往会使男孩缺乏男性应有的行为风范、处事模式,对同伴的依赖性强,处事的果断性差。对于女孩来说,父亲是可以教给她们逻辑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直观展现男性与女性有何不同的人。
如果孩子和父亲的关系足够好,女儿会更富于女性美,儿子会更有男人味。在与父亲的互动中,父亲能把女儿女性部分的特质更好地引发出来。同样,儿子会迅速认同父亲作为男人的责任、原则、胸怀、胆识与气魄。所以,和父亲关系很好的孩子,不太可能会出现性别角色的认同错误。
孩子受父亲的影响之二:自我认同(即自信心)
如果孩子早年没有获得足够的父爱,那么青春期很容易发生早恋状况;如果早年没有得到父亲足够的赞美和肯定,孩子会有自卑和焦虑。所以,请记住,对于童年期的孩子,父亲一句肯定、认同、赞美的话,胜过母亲说100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0—3岁时,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足够的安全感,这些母亲就可以给予;而4岁以后,在孩子建立自信心、适应性等方面,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母亲。父亲通常以完全不同于母亲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带孩子去冒险、去探索世界、去尝试做一些前所未有的事情,这样,孩子在与父亲玩游戏时,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强化对外界的控制感觉,增强自信心,提高对自我的认同。同时,父亲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在人际关系中还会有安全感,有自尊心,容易和他人友好相处,能和人真诚相待。一般来说,这些孩子的社交能力较强,容易适应新环境。
那么,父亲如何有效地表达对孩子的肯定、赞美和认同呢?最常用的两句话是"很高兴你是爸爸的孩子",或者"你真是爸爸的好孩子"——如果你想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所认同,不妨说"很高兴你是爸爸的儿子(女儿)"、"你真是爸爸的好儿子(女儿)"。
孩子受父亲的影响之三:价值观
一个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的父亲,是不能奢望孩子有和他类似的性格和价值观的。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形成,母亲的作用在婴幼儿期特别重要,而父亲的作用在儿童期以后特别重要。4岁以后,孩子会非常黏父亲,专家解释为父亲的自居作用——儿童往往追随仿效父亲,以期将来也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而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而父亲的爱是要通过争取才能获得——因此,他们更认同父亲的价值观,通过"认同父亲的价值观",来获得父亲更多的关注和爱。  
如果在孩子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父亲这个产生影响的最重要他人,如果这个最重要他人因为种种原因而缺席,那么孩子会转向次一级重要他人——这个次一级重要他人固然是一直给予他安全感的妈妈。不过正因为父亲是影响孩子个性和价值观的最重要他人,因此父亲本身的个性、价值观非常重要。从孩子出生懂事起,父亲就应该是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家庭教师,应以身作则地教孩子怎样做人,如何自尊、自爱,使孩子树立起一套正确健康的评价体系。
有人把母亲比做是大地,是孩子"在人世的源头"、安全感的来源;而父亲则被看做是天,是引导孩子向外、向上扩张的精神力量。所以,父母亲角色对孩子的成长犹如太阳和月亮一样,是支撑孩子世界的两极,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将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目前的许多家庭中,在教育孩子上还停留在"母系氏族"阶段,多是母亲一统天下,而父亲顶多扮演一个笨手笨脚,可有可无的角色。父亲在教育孩子上真是笨手笨脚、无足轻重的吗?
事实并非如此。许多调查材料表明: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由此可见,教育孩子不是母亲一人之事,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尽管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拥有同样的权力,负有同样的责任,但两人对孩子的影响却各有千秋。例如,在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情感细腻,态度较多温柔,喜欢给孩子讲故事,做手工等。而父亲往往情感深沉、刚毅、博大,喜欢把孩子高高举起,带孩子踢球玩打仗游戏等。总之,父母不同的角色,各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同样带孩子玩,母亲往往更担心孩子的安全,总会情不自禁地将孩子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父亲与孩子玩的方式,往往更带有冒险性,更与剧烈运动有关,这是母亲难以替代的。母亲会以自己细腻的感情,认真仔细的做事态度去影响孩子,而父亲则带给孩子勇敢、坚强、强悍、有魄力等男性特征。如果只实行"母系教育",那么男孩子就很难以父亲为楷模去开始他男性生活之路;女孩子就很难了解男性如何生活,与女性有何不同。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提出性别教育这个概念,就是说,让孩子从小就开始体验男女两种社会基本构成的不同个性;这对孩子形成正常的性别角色,都是很有好处的。
3岁前的婴儿由父亲带着嬉戏,对其动作发展大有益处。父亲应常和孩子在一起嬉戏,逗孩子爬,鼓励其走以至跑,教其前滚翻,玩攀登架、单杠等,2岁左右便可带孩子慢跑锻炼身体。另外,父亲对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父亲一般对外界事物较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这样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一对夫妇带着2岁的女儿去旅游,小女孩看见路中间的狗很害怕,当看见父亲上去抚摩狗时,也上去摸了一下狗,父亲接着说:"狗怕人呢,狗和人是好朋友,会看家,不用怕。"接着又讲了狗的习性,小女孩的母亲则在回去的路上教她念了一首狗的儿歌,这对夫妇配合得多么默契呀!如果父亲觉得孩子很胆小,轻蔑其为胆小鬼,孩子从此会丧失对动物的兴趣而不向父亲求援了。
因此,孩子良好的个性和优秀智力发展,不仅需要从母亲那里接受教育和影响,也需要接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教育孩子,父亲同样有责任。父亲不应该总以工作太忙太紧张为托辞,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同孩子的交往,使孩子既承受到母亲的温情,又能体验到父亲的威严。真所谓"怜子如何不丈夫"!
爸爸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爸爸要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意义,爸爸的责任不仅仅是要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还要加强和孩子的交流,重视辅导孩子的功课,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以及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等。
建议一 重新审视爸爸在亲子教育中的角色
大多数家庭的爸爸都忙于工作,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妈妈的身上。爸爸在亲子教育中的角色发生了错位,会使孩子朝着母系群体倾斜,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建议二 爸爸是孩子的性别坐标
孩子进入"性别辨认期"时,最早能分辨的便是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孩子会把爸爸的所有行为特征作为自己辨别男人的特征,以后在孩子的生活中出现的男性形象都会与最早获得的这一男性范例相比较。
缺乏父爱的男孩很难在男性的自信与自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对男孩长大交友、求学和工作都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女孩的成长来说,爸爸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素,能够帮助她们成年后与男性之间发展健康的关系。
建议三 爸爸是孩子智慧的启蒙者
研究发现,凡与爸爸一起相处机会多的孩子,其智力水平更高,男孩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爸爸在和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常和孩子共同操作,共同探讨,从而使孩子获得更多的启发。
爸爸身上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是开启孩子智慧的最佳密钥。爸爸一般具有更丰富的知识、更强的动手能力、更深刻的理解与判断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爸爸的优势对于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起着独特的作用。
建议四 爸爸是孩子情商的引导者
爸爸对孩子情商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爸爸的言行既可以引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又可能成为孩子出现消极情绪的导火索。因此,爸爸及时处理、恰当疏导孩子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爸爸大多是通过游戏来影响孩子的情绪的,爸爸和孩子之间的玩耍游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掌控情绪的重要途径。因为在游戏中孩子既可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又可以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在最理想的状态。
建议五 爸爸是孩子形成良好个性的促进者
和妈妈相比,爸爸身上具备更为勇敢、坚强、独立、自信、果断的个性特征。爸爸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鼓励孩子不断尝试,勇敢探索,克服困难和挫折。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爸爸足够的关爱,成长的过程中就有可能欠缺一些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我们是专业从事成长期青少年心理咨询、心理疏导、行为校正、潜能开发的专门机构。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