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1159009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成长问题
启航照片
教育方法
家长课堂
收费标准
咨询知识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教育方法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发布时间:2015/12/21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中学生问题行为就是指中学生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适应不良的行为,这种适应不良包括学习问题行为、品德问题行为、人际问题行为和身心问题行为,中学生问题行为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了低龄化、群体化、外显化、严重化的特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渗透,一些西方腐朽思想和没落的生活方式乘隙而入,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不良信息的大量泛滥,不仅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也极大的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因此矫正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仅直接关系到全体中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本文拟就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特点、形成原因及其教育对策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偏差 1、需求失衡。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人总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进而产生需求。少数学生不顾客观实际,心理上产生不满足于原有的需求状态。这首先表现在物质上,如在吃饭、穿衣、娱乐等方面产生不切实际的需求。其次在精神生活上,少数同学由于受一些黄色书刊或录像、色情网站的影响,或受社会流氓团伙的引诱,产生性开放等病理心态。 2、意志薄弱。这类学生大多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禁不起种种诱惑,追求资产阶级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只有吃喝玩乐才是幸福。他们意志薄弱,其坏习惯难以改正。 3、理智缺乏。这类学生道德无知,是非模糊,狭隘、自私,缺乏强烈的求知欲,一旦自尊心受损,就会自暴自弃。 4、道德情感不健全。从一些有不良行动的学生的材料中看到,中学生的某些不道德行为常常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和情绪冲动造成的。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欲望,而没有形成社会道德规范所要求的正确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二、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特点。 1、自尊心自卑感并存的矛盾心理
- 2 -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指出:自尊需要是人最高层次需要之一。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哪个人不要尊严?从表面上看,许多问题学生似乎既无荣誉感又元羞耻心,批评起来脸不红心不跳,经常被一些老师斥之为"脸比城墙厚"。实际上,他们也有自尊心,具有强烈的自尊需要,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给予他们的大都是批评、指责、处罚,却很少有表扬、鼓励、肯定。种种的岐视和冷遇,使他们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甚至反而受到伤害,于是他们用一种极端的形式——自卑感表现出来。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学生对进步丧失信心,对班集体、对荣誉、对老师的教育表现冷淡,有的更以对抗的形式向变态方向发展,如故意与老师唱对台戏,当面顶撞以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等等。 2、渴望理解与疑惧抵触并存的矛盾心理 实验证明:越是问题行为的学生,越是渴望别人的理解。由于这些同学以前经常受到人们的批评、指责和嘲笑,此因他们对老师、同学怀有强烈的不信任感,怀有戒心、敌意,存在疑惧心理,总感到别人与他们故意过不去,主观地认为老师轻视自己,讨厌自己,对老师同学的做法总是从坏的方面去推断。比如,他们做了一件好事,老师没有及时表扬,就认为"我们这种人累死了也白搭";要是做了一件错事,老师批评了又认为"老师眼睛就盯着我,别人做错了就不会这样"。他们把老师的关心看成是"监视",把同学的夸奖说成是"讥笑"。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师生之间产生感情隔阂,老师的教诲难以入耳入脑,甚至被曲解,从而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加剧问题行为的发展。 3、有改过愿望与管不住自己并存的矛盾心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心想变坏的人恐怕没有。即使存在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都有一个改过自新、做大家喜欢的人的美好愿望。但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保证书、检讨书写了一次又一次,在老师面前信誓旦旦,但行动上总是改不过来,即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或者有改过行为,但没过多久又"旧病复发"。出现这些现象,并不是学生不愿改过,主要是自己管不住自己,有点身不由已,其原因有两条:一是他的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二是已形成的不良习惯后,就成了一种心理定势,想改变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这就如一个有偷摸习性的人,看见别人的东西就眼红,不偷就手痒一样。 三、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
(一)客观原因 1、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一些不良场所、文化市场及一些不轨行为的影响,如凶杀电影、淫乱的录像、黄色小说,色情网站、OK厅、迪吧等等,对学生心灵的腐蚀;还有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猖狂犯罪活动,社会上的某些腐败现象,以及一部分人的唯利是图、吃喝玩乐的影响,致使少数学生形成不良思想。 2、家庭的不良教育和不良的小环境的影响,①有的家风不正,如家庭成员赌博、生活腐化等,往往把子女引入歧途。②有的家庭缺乏正确管教子女的原则和方法;有的是父母双方对子女教育的要求不一,有严有松,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或感到有机可乘;有的对子女养而不教,放任不管,出了问题手足无措,于是训斥、打骂、禁闭、捆绑、饿饭、驱赶„„或姑息迁就,要啥给啥,其结果适得其反。③有的家长对学生要求不高,督促不严,甚至溺爱、袒护。他们视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爱不够,疼不够,捏在手是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学生有了行为偏差,家长不重视、不及时管教,以致孩子问题行为不能及时改正,反而越来越重。④有的家庭结构受到破坏,家庭环境突变。如父母双亡或父母居住外地,或父母离婚、再婚,或于由某段时间工作关系无暇教育子女,对子女的教育无力,或放任不管,以致学生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又受犯罪分子的勾引。⑤由于父母夫妻生活不检点,给孩子带来了不良影响。 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由于教育观点或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也可能给学生问题行为的蔓延造成了机会和条件。①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忽视了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②对问题行为学生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优、差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差生冷淡、歧视和不适当的批评、指责。讲课不照顾学生的水平,有的学生学习跟不上,失去了信心,得不到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反而使缺点和错误有所发展。③校领导和教师德育意识差,不负责任。把问题行为学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时,感情用事,简单粗暴,达到不教育目的。或采取息事宁人,姑息适就的态度。或者采取惩办主义,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使学生产生对产情绪,或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④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
  我们是专业从事成长期青少年心理咨询、心理疏导、行为校正、潜能开发的专门机构。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489号